by pos1
Share
by pos1
贷前通过对客户日常交易数据、历史贷款信用情况、关联人信息风险情况等进行分析,对传统的基于人行征信报告的授信评估模型进行有效的补充,使得评估更加全面和准确。
贷中通过对客户的交易记录、还款记录甚至交易位置等信息进行捕捉和监控,不断完善客户的风险画像,可提前对可能转换为次级类和损失类的贷款进行预警。
贷后管理中不断对客户的交易行为和消费行为进行搜集与沉淀,不断完善风险标签,可以针对不同风险级别对客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或管理。
交易欺诈场景:交易类欺诈相比于信用欺诈来说更难防范,近几年来风控系统在防范黑产交易、欺诈交易、盗用身份以及薅羊毛等交易行为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很多银行也将风控系统叫做反欺诈系统。
在客户实质交易发生前,比如转账或者消费的录入页,由业务系统将设备信息、交易信息及行为信息等数据上送风控系统,风控系统会判断当前交易的地理位置是否异常,设备环境是否安全,设备是否常用设备,交易金额、交易账号等是否与以往交易相符等等策略,从而计算出本次交易的风险度。
在实际发生业务时,根据风控系统计算的风险值,可以进行差异化的身份校验。比如低风险值时,可以直接单要素验证后即可完成交易,高风险时需要双因素认证甚至多因素认证通过后才可进行交易,必要时更是会通过外呼等手段,核实客户身份。
对于经判定确实属于欺诈风险的业务,可以进一步分析,明确欺诈的因素比如账号、ip、设备等,沉淀为黑灰名单,可在下一次交易中直接使用,或共享至其他业务场景使用。
二,银行风控系统的演进过程
以信贷、信用卡为例。早期银行业务系统在建设一款贷款产品时,通常会根据当前业务产品通过率、坏账率,针对的客户群体将逻辑封装在当前业务系统中,由业务系统自行完成风险判别与评估。这种方式与当前产品高度耦合,随着业务产品的运营状态发生变化,客群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时,当前业务系统需进行高频次的迭代。
2.第二阶段——解耦风控系统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客群的特征变化迭代变快,银行的贷款业务量逐步增多,银行科技为了应对这些变化,开始将风控系统抽离出各自的业务系统,逐步形成以可视化调整规则阈值形式的风控系统,并开始将业务系统中的风控业务迁移至风控系统,业务系统在进行风控时,需将风控系统需要的关键数据传输至风控系统,由风控系统判定是否有风险。
3.第三阶段—— 风控系统升级
随着近年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井喷式的发展,风控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完善,风控系统由原来单一的规则判断变成了规则集、决策树、评分卡、决策表、决策流等不同手段综合判断,由原先从业务系统获取数据的方式变成了从银行内部数仓,数据湖等以及从外部获取征信、法人、诉讼等不同形式的数据获取方式。
4.第四阶段——风控中台建设
随着近年来中台的概念提出,风控中台的功能越来越完善,银行科技也开始逐步将风控系统整合,逐步向中台方式转变,形成了以决策平台,实时决策计算引擎,批式决策引擎,机器计算引擎,特征平台,机器学习平台,图计算平台为主的风控中台。
决策平台:决策平台主要将原有风控系统中相关业务组件的配置,如规则的配置,权限的配置,数据获取的配置等抽离出来,便于业务人员,策略专家,模型工程师等与风控业务相关的工作人员使用。
实时决策引擎:主要用于实时的规则计算,如交易反欺诈、贷款贷前申请、信用卡申请等这种高实时性的决策申请,使用这种架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对资源进行个性化定制,各业务系统按照实时性的要求选择性接入,最大化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
批式决策引擎:主要用于批式规则的计算,如贷中监控、贷后预警、风控黑白名单的更新,该平台的建设主要依托于大数据平台,可以高效的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大数据量高吞吐的优势,对银行的客户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挖掘潜在的风险。
特征平台:特征平台主要用于配置规则策略前需要用到的客户特征的衍生计算和配置。决策引擎可以从该平台中快速获取到对应策略与策略相关的实时离线特征数据。
机器学习平台:主要用于模型工程师对模型策略的训练,该平台主要基于大数据平台,利用大量的、全面的行内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使得模型训练的效果稳定性高,效果更好。
图计算平台:主要用于有关图数据的计算和挖掘,该平台产生的图模型,图特征可应用于风控系统中。与传统的决策平台的相比,该平台可以计算出客户的关联图谱,能够有效识别不同客户间的关联风险。
设备指纹:设备指纹在风控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特别是在移动App中效果显著。App在获得客户授权后通过对客户移动设备的相关硬件信息和软件信息进行采集,从而计算出设备唯一的设备编号,在客户常用设备识别、多用户共用同一设备、不同用户关联度分析等场景中应用较为广泛。
18th
18th
7月, 2023
4th
4th
5月, 2023
3rd
3rd
5月, 2023